【台灣的上鬚蘭家族】
一、泛亞上鬚蘭(高士佛上鬚蘭)Epipogium roseum (D. Don) Lindl. (圖1)
這是台灣最早發現的一種,在1911年日本學者早田氏發表Galera rolfei Hayata之新種植物,1914年他又發表另一種Galera kusukusensis Hayata,但後來這兩種被Schlechter氏轉移至Epipogium屬,並經津山尚證實與泛亞上鬚蘭為同一種。本種在台灣之分布以中南部海跋200-1000m間之楠櫧林帶闊葉林或竹林居多,冬天稍有乾旱之現象,在南投水里、台南白雲山、高雄桃源與屏東之恆春、滿州、高士佛等地都有採集紀錄,其開花期在四月下旬至五月下旬,約當雨季來臨之始。
泛亞上鬚蘭之地下莖為橢圓形或紡垂形之塊莖,長約2-4cm,通常白色或略帶乳黃色,中空有節;花軸亦呈白色,高15-30cm,直徑3-5mm。花序長10cm以上,具10朵以上之花;花呈下垂姿,白色,略半透明,偶帶有淡紅暈或小斑點;花萼及花瓣不太展開,狹長披針形,長約1cm;唇瓣卵狀三角形,長8-10mm,表面有兩排小瘤狀途起,基部之距指向後方,靠近子房,長約4mm;蕊柱粗短,連頂上之花藥高約3.5mm,花藥斜躺在蕊柱上方,由於蕊柱很短,花藥中之成熟花粉塊先端觸及蕊柱底部之柱頭(圖1-D),故本種可能是以自花授粉而繁殖。
二、無葉上鬚蘭Epipogium aphyllum (F. W. Schmidt) Sw. (圖2)
這種植物過去在台灣並無紀錄,直到逸忠在1995年9月4日走過台灣北部福巴越嶺路,在檜山附近海拔1200-1400m的闊葉林下,才首次採到它。一看就知道是腐生的蘭科植物,但其花姿頗為特殊,沒有轉位,唇瓣在花之上側,地下除了白色的塊莖以外,還有珊瑚狀的地下莖,這樣的特徵似乎從未在台灣的野生蘭看過,我們翻遍文獻,最後才在歐洲與日本的蘭科圖鑑找到,它就是上鬚蘭的模式種:無葉上鬚蘭。五年後,小奇與景國又在台灣中部合歡北峰附近海拔2900- 3000m的玉山箭竹叢下採到它(2000年10月6日),與前一記錄的棲地環境似乎有很大差別,但考慮這種植物在整個歐亞大陸都有分布,其適應性之大就不足為奇了。
本種與其他兩種上鬚蘭之最大差別是花沒有轉位,唇瓣與管狀的距都位於花之上側,而且唇瓣具有三裂片,表面有三排短鬚狀的突起(上鬚蘭名稱之由來)。全株高約20cm,花軸白色而微帶淡褐暈,直徑3-4mm,上部具少數花(5朵以下);花柄下垂,萼片與花瓣展開,淡黃色而帶有紫褐色斑紋,狹長披針形,長12-13mm;唇瓣基部之距為黃白色而略帶紫紋,長約6mm,唇瓣上部則有三裂片,白色而帶有紫點,長約12mm;蕊柱連頂上之花藥高約7mm;花藥黃色,花粉塊卵形,先端尖,基部鈍而具有纖細之柄。
三、日本上鬚蘭Epipogium japonicum Makino (圖3)
我們1993年就已經注意到這種植物,當時在花蓮縣2000m左右之羊頭山常綠闊葉林發現其花軸與兩朵乾枯的花,顯然花期已過,因觀察不到正確的花部形態,故無法鑑定其種類。1997年11月6日逸忠與淑惠在南投縣仁愛鄉之梅峰附近做森林生態調查,於長尾柯、紅楠、台灣水絲梨與狹葉櫟之闊葉林下採到正在開花之日本上鬚蘭,我們才有機會觀察花之細部形態,並確認其學名。目前這種植物只見於日本與台灣,與無葉上鬚蘭同樣屬於北方種群,在日本被視為稀有植物,台灣除了上述二地點以外,尚未再有其他之紀錄,但相信在櫟林帶之闊葉林還有其他分布地點。
日本上鬚蘭之地下莖為軟卵形之塊莖,長約1-2cm;花軸15-25cm長,直徑3-6mm,呈淡黃褐色而點綴著紫褐色條紋與斑點;花序長5-8cm,具7-10朵;子房與花柄黃褐色,帶有紫紋;花較前二種大,開展,黃褐色並綴有暗紫紋與短條斑;萼片與花瓣披針形,長13-16mm;唇瓣兩側常向內捲,展開為三角狀卵形,長約10mm,基部延長為角錐形之距,距長約10mm,前後扁壓狀,先端向前彎曲,尖銳,有時呈細微二裂;蕊柱長約8mm,先端膨大,中部變細,基部又膨大並具有稍呈三隆起面的柱頭。
2 則留言:
好漂亮好特別的蘭花
可以請教逸忠、小奇、景國的全名嗎?想紀錄有關上鬚蘭的發現紀錄,不好意思。
張貼留言